五十,想阴区宇
阿难,如斯坐道场的善男子在修习三摩提(三摩提亦名三摩地,三摩地为正定之义,也就是于诸妄中凝心、以除诸妄、妙行起用等)中的其受阴已尽者,(问:何谓受阴已尽?答:受是领纳感受之义,受阴已尽者表现在六根与六尘相触时,心不再领纳感受违顺,包括忧、喜、好、恶、苦、乐和无记等诸感受。)虽未漏尽(漏是漏泄漏落之义,由于有漏,故生烦恼,如斯坐道场者至此已破色阴和受阴,也就是色漏和受漏已尽,不过仍有想漏行漏识漏未尽,故仍未漏尽),但其心体已能离开形体,有如鸟已能飞出鸟笼那样不再受鸟笼的束缚,已能成就从凡夫身上历至菩萨第六十圣位,得意生身随往无碍。(问:何以卷八讲五十五位真菩提路,而这里说菩萨六十圣位,两者间有何区别?答:卷八所讲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含因义,属路义,为进阶之因,包括十信位、十住位、十行位、十回向位、四加行位、十地位以及等觉位共为五十五位,是修学者的必经历程;这里所说的菩萨第六十圣位是果义,并不是指菩萨位有六十位,而是指十地菩萨位中的第六位,也就是十地中的现前地。问:何谓意生身?答:以意生身之义,不存在肉身的束缚负累,意想得何身则得何身,宝窟中末曰:‘意生身是初地已上一切菩萨。彼人受生,无碍自在。如心如意,名意生身。’四卷楞伽经二曰:‘意生身者,譬如意去迅速无碍,故名意生。’问:何谓随往无碍?答:指随时随地前往无所障碍,亦含随意无碍,身随意至,不受肉体限制,不受空间限制。注)受阴尽后的现象,好比熟寐之人在说呓语,(熟寐:熟睡之义;呓语:梦话之义;熟寐之人在说呓语喻想阴未尽。色阴已尽而受阴未尽者,则不能动不能说,受阴已尽而想阴未尽者,则能说梦话,知道自己在说梦话。)如斯者虽对所说之言别无所知(知有言而不知言义),但其所说已形成音韵条理(有如觉者所言),能使清醒之人(清醒之人是觉者义)都能明白他所说的话义,(问:何以如斯者能说言而不知言义呢?答:因其想阴未破,故被想荫覆。问:何谓想阴?答:想是心体的想之作用,由于有想,也就有了想之积集,由于有了想之积集,也就形成了荫覆心所,由于心所被荫覆,心体真性也就不现,心体真性被想积集荫覆名为想阴。)此则名为想阴之区宇(区宇是区域疆宇之义)。
注:对楞严经此节的六十圣位之解说,自古以来不少解经家皆作“五十五位真菩提路,加前之干慧、三渐次以及后之妙觉,合共为六十圣位”,此解不通,何故?1,圣位是菩萨位,也就是十地位,十地位之前皆不名圣位,干慧位三渐次位等连贤位也够不上;2,三渐次是凡夫位,本经在论述增进修行的三渐次中有云:“从是渐修。随所发行。安立圣位。”故足以说明三渐次不是圣位,三渐次之前的干慧位更不是圣位,若认干慧位为圣位,则是将凡位颠倒为圣位;3,修学者至此虽然已破色阴受阴,想阴仍在破的过程中,还有行阴识阴未破,故完全不可能上历至妙觉位;4,若能历至妙觉位,则不会有接踵而出现的诸魔事和诸外道见;所以,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,加前之干慧、三渐次以及后之妙觉,合共为六十圣位之解于理有所不通。
--------------
附首楞严经原文:
阿难,彼善男子,修三摩提,受阴尽者,虽未漏尽,心离其形,如鸟出笼,已能成就,从是凡身,上历菩萨,六十圣位,得意生身,随往无碍。譬如有人,熟寐呓言,是人虽则,无别所知,其言已成,音韵伦次,令不寐者,咸悟其语,此则名为,想阴区宇。